Menu Close

李白《静夜思》遭到篡改

自古以来,文人对皎洁的月亮都赋予了浓厚的情感,“咏月”的诗词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两千年来无数墨客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而通常月亮在诗歌中代表着人生的圆满或缺憾、亲人的团聚或分离,以及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譬如像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皆是咏月思乡的千古佳作。

但要说对明月情有独钟的诗人,恐怕就属盛唐最杰出的诗人李白了。在他存世的诗歌中,跟月亮有关的就占据了四分之一,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便是那首《静夜思》。

李白生性洒脱,爱自由不喜欢被约束,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无疑是道无形的屏障,拘束着他放荡不羁的灵魂。他的豪迈直爽,无疑得罪了不少朝廷上的高位。官场虽然失意,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达到巅峰,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的名篇。唐玄宗在位时期,李白一个扬州旅社,月明星稀的夜晚远离家乡,思想之情油然而生,李白有感而发,便写出了首传颂千古的《静夜思》。

李白创作的这首《静夜思》短短四句,却道尽了远在他乡的思乡之情。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这便是大家之作的精巧,让人产生同理之心,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诗的内容简单易理解,但诗意却让人体味不尽。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仿佛看见皎洁的月光之下,李白孤独的身姿,让人感受到李白抬头望向月亮那一刻的思乡之情,低头看着地面的孤独之感。

《静夜思》被收录在小学生课本里,也算是小朋友古诗界的启蒙老师了。只不过我们从小便学起张口便能吟诵的这首诗,在千年来经历了多次改编,现在留在我们记忆中的《静夜思》并非是李白的原创之作。难道李白的《静夜思》遭到了篡改?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古诗的原作: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了解完原版,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与我们所学的只是两个字发生了改变,“看月光”变成了“明月光”,“望山月”变成了“望明月”。

古诗的改变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经过反复推敲、细细琢磨才落笔成诗。要知道改编古代大家的诗词更是一种挑战,一个字的改动便会引起学术界的质疑。

历史上《静夜思》被篡改的次数很多,较为重要的有三次修改。第一次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收刊于《万首唐人绝句》,赵宦光等人将第三句中的“望山月”改为“望明月”。

第二次修改在清康熙时期,在民间刊行的《唐诗别裁》中,沈德潜将第一句的“看月光”改为“明月光”,第三句仍是“举头望山月”。第三次修改在清乾隆年间,孙洙在参考前人的修改经验,最终敲定现在广为流传的版本,收录于《唐诗三百首》。经过数次修改,人们会疑惑到底哪一篇才是原作。由于宋朝的朝代离唐朝较近,且宋朝的文人在收录编纂时十分重视原创。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宋朝的版本最接近真作,也是最准确的。那么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原创才是精品吗?其实古诗的篡改,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允许被改编。

古代井边都设置井栏 - 李白
古代井边都设置井栏 – 李白

改编古诗,需要合理地解释。原诗中“床”让不少能人提出了疑问,成了异议的焦点。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默认诗中的床就是睡觉的床。

近代有学者认为如果诗中的“床”是睡觉的“床”,那么地下结的霜只能在屋内,而诗人在抬起头和低下头的举动也是困难的。所以诗中的“床”并不是睡觉的床,这个疑问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于是经过后人的不断探讨,广为流传的有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古代的井台是方的,夜晚在外面也容易看到结霜,符合诗中的情景。

二指井栏,古代井边都设置井栏,也被称为银床,可见井栏和床有一定的联系。由此推断,当时李白在井栏附近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

三是“床”通“窗”,是床的通假字,因为如果在窗户边往外看,便能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低头看见地上的霜。

第四种说法就是“床”指坐卧的器具,这里取诗中的本义,就是古代坐卧的工具。

五指古代的胡床,一种可折叠的坐具。作者拿着器具在庭院内,望着天上的月亮想起自己的家乡。

关于这五种说法各有合理之处。作为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全诗没有新颖的想像,没有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的远客思乡之情。

李白《静夜思》(网络图片)
李白《静夜思》(网络图片)
李白《静夜思》(网络图片)

然而如此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现如今再度仔细品读,院中地面上铺满了一层月光如同秋霜,夜深人静之时共赏一轮明月,其景可想、其情可感!

看原作知诗意,此床非彼床,至于《静夜思》中的“床”到底是井栏还是胡床?那就见仁见智了。

除教程外,本网站大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果有内容冒犯到你,请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Leave the field below empty!

Posted in 诗词歌赋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