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的这篇文章比较长,但我还是建议你能认真看完,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现实。
昨天看到一条扎心的新闻,一个 45 岁的程序员因为陪读离职后找不到工作,直接到中国政府网发帖求助了。
我特意看了下这个帖子所属的栏目,叫「我向总理说句话」。
很快,这件事就在网上发酵了,职场中年人的窘境一下子又刺激到了很多人的痛处。
这位名叫 Mary 的网友在上家公司离职前担任系统架构师,精通 Java 各种技术体系。按他的说法,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进入一生中最好的时刻,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经验。
可仅仅离职半年再回到职场找工作,却发现连一个面试机会都得不到。
作为一个资深程序员,以及一个工作经验至少 20 年以上的职场老手,这未免有点让人唏嘘。
有人说,他还算好的,至少一直干到了 45 岁。对于现在的很多职场人来说,35 岁就已经是一个难以跨过的门槛了。
确实,大龄职场人的尴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就拿这位 45 岁的程序员来说吧,按照他的年龄阶段应该是 2000 年左右就入行工作了,而那时候的互联网还是门户时代。
搜狐、新浪、网易是当时的三巨头,百度、阿里和腾讯才刚刚成立没多久,十年后才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
也就是说,从时代红利来看,这哥们儿绝对是占据优势的。
可是,为什么 20 年后的他连一个面试机会都得不到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或许值得每一个职场人深度思考和反思。
第一,选择大于努力。职业规划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持续推翻重来的过程。
我是一个始终认为选择大于努力的人,努力是支点,选择是杠杆。熟悉我的老读者知道,过去十年我做过几次关键选择,每一次都充满了风险与机会。
可如果不是这些风险与机会,我不会走到今天。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就是变化,持续的变化。
这位 45 岁的程序员在过去 20 年中一定有很多次选择的机会,也许有机会切换技术栈、也许有机会跳槽、也许有机会转管理、也许有机会创业。
重来是需要勇气的,可大多数人在面对风险时会本能地退缩。这种退缩无可厚非,符合人性。但是,却不适合生存。
所有的生存都是经过无数次的选择和淘汰剩下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适者,一定是及时对环境和风险做出持续改变的。
所以,职业规划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定好了就不能改,开始了就走到黑。职业规划应该是一个持续推翻重来的过程,需要不断去适应行业的发展、技术的迭代、需求的变化。
有时候,可能你什么都没有做错,但就是被时间和进化淘汰掉了。
第二,及早认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场金字塔效应正在慢慢淘汰一批人,一点情面都不会留。
我们可以做一个分析,为什么大龄职场人会面临职业危机?
核心逻辑很简单,金字塔效应。
自从我们进入职场开始工作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位于职场金字塔的最低层了,和我们同期进来的人都在一样的起跑线上,人数多,竞争大。
与此同时,任何一家公司的人员分布同样符合金字塔模型,基层员工多,职位层级越高,人越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金字塔底层进入上一层的人会逐渐减少。越往上,人数减少越快。
在这个过程中,没能顺利进入金字塔上一层的人,就是被淘汰的那一批。
他们同样具备专业技能,但已经不适合在这个金字塔继续生存。被淘汰的原因,就是新加入金字塔底层的人性价比更高。
对他们来说,要么换一个同类型金字塔继续往上爬,要么转型换一个不同的金字塔。
一家公司不需要那么多中层,更不需要很多高层。这些在爬金字塔过程中被淘汰的人,大多都工作多年,只是恰好到了 35 岁或 40 岁这个年纪。
所以,这才是中年职场危机的真相,年龄只是背锅的。
试想一下,一个非常优秀的职场人,一个能创造巨大价值的职场人,会因为年龄到了 40 岁就会被自动淘汰么?
显然不会。
有很多高阶职场人即便已经到了 40 岁或者 50 岁,他们依然是职场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很多公司甚至会去抢这些人。
而支撑他们被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价值创造能力和不可替代性。
对于这个 45 岁的程序员来说,相信他的技术实力确实是不错的,他也一定能胜任岗位工作。
但是,其他公司和他处于同一金字塔层级的岗位基本都是饱和的,人家也都是好不容易才爬上来的,不会轻易走掉。
所以,他之所以得不到一个面试机会,或许并不是他不够优秀,而是没有了他的位置。
说白了,僧多粥少,人多坑少。
招聘基层员工的成本要远低于高阶员工,一个工作三年左右的人跳槽很好找工作,但一个工作 20 年的人还跳槽找工作,那就非常难。
第三,主动经营圈子。职场就是圈子,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资产、信任资产、人脉资产。
说句不中听的话,作为一个有 20 多年工作经验的人还要通过投递简历获得面试机会,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失败。
别矫情,我也是实话实说。如果在一个行业里工作超过 10 年都还需要投简历找工作,那只能说明对于自己职场圈子的经营不善。
在我看来,每个职场人在职业生涯里至少要积累三类资产,分别是专业资产、信任资产、人脉资产。
专业资产是安身立命之本,不管是做技术、做产品、做设计还是做其他岗位,做到领域内的专家水平是最基本的。
除此之外,你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去证明和展示自己的专业实力。可以是发表专业文章、参加行业会议、做出业绩成就等等。
在同一个圈子里,你的专业实力会以怎样的方式以及多大范围被同行知晓并认可,这就是专业资产。
圈子不大,专业资产决定了你能走多远的路。
再说信任资产。
说白了,信任资产就是你的口碑。同事对你的口碑、领导对你的口碑、同行对你的口碑。
口碑的积累除了你专业实力的体现,还有就是你这个人的为人处世方式,做事儿是不是靠谱,做人是不是靠谱。
江湖不大,信任资产决定了你能走多宽的路。
最后就是人脉资产。
同学、同事、领导,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的第一层人脉资产。
俗话说,路子多了好办事,人脉优势能提高我们获取信息并抢占先机的效率。
可现实是,大多数人的人脉资产也就止步于第一层了,无法向外延伸和拓展。核心原因,就是自身圈子受限。
你可以打开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并滑到底部,看一下自己的通讯录好友数量有多少。我敢肯定,大部分人不超过 500 人。
按照邓巴理论,我们每个人能维持的社交关系数量也就是 200 人左右。但是,你能维持多少人与你能触达多少人是两个概念。
除了固有熟人圈子之外的可触达人脉,就是人脉资产的第二层。数量越多,你获取信息的时效性以及抢占先机的概率就会更高。
积累第二层人脉资产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到这些人集中的地方去,然后通过你的专业资产与别人进行连接或交换,接着持续积累你的信任资产。
对于做产品的同学来说,这里我也再给我的星球打个广告,我们星球里有 3500 多位圈内人脉,他们分布在不同公司和不同行业。如果你有能力去认识他们,相信你的第二层人脉会持续丰富。
有了第二层,最后就是第三层。也就是通过第二层人脉延展出去的人脉资产,这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
别人之所以会帮你连接机会和信息,一定是基于你们彼此间的互惠原则,前提是你有足够的专业资产和信任资产。
人脉资产,决定了你在未来道路上行走的效率有多高。
总结一下,职场人要避免被时代淘汰,一定要建立的三点认知。
第一,选择大于努力。职业规划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持续推翻重来的过程。
第二,及早认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场金字塔效应正在慢慢淘汰一批人,一点情面都不会留。
第三,主动经营圈子。职场就是圈子,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资产、信任资产、人脉资产。
最后再回到那位 45 岁的程序员身上。
显然,他有过很好的机会,但选择就是造化弄人。他主动从好不容易爬上去的金字塔层级下来了,结果再想上就没了新的位置。他有专业资产,但信任资产和人脉资产不足。
以上,在我看来就是他面临当下窘境的核心原因。
他确实没做错什么,可现实就是这样,当它选择抛弃你的时候,连一点情面都不会留给你。
职场的残酷,值得当下的我们时刻警惕。
记住,从你进入职场的那一刻开始,选择就开始了,金字塔就生效了,专业资产、信任资产、人脉资产的户头就都开好了。
职场人,共勉!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