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 WWW) 是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共享系统,它通过互联网连接用户,使其能够访问网页、网站和各种在线服务。
Web 由以下几个核心组成
网页(Web Pages):互联网上的文档,通常使用 HTML、CSS 和 JavaScript 构建。
网站(Websites):由多个网页组成的集合,例如百度、谷歌、淘宝等。
Web 服务器(Web Server):存储网页并在用户请求时提供访问。
Web 浏览器(Web Browser):用于访问 Web 的软件,如 Chrome、Firefox、Safari 等。
Web 协议(Web Protocols):例如 HTTP、HTTPS,用于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
Web 的本质是基于超链接(Hyperlink) 和 超文本(Hypertext) 互相连接的一个庞大网络,使全球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和共享信息。
万维网(英语:World Wide Web)亦作WWW、Web、全球广域网。它是一个通过互联网访问的,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信息系统[1]。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于1989年发明了万维网,1990年他在瑞士CERN的工作期间编写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2][3]。网页浏览器于1991年1月向其他研究机构发行,并于同年8月向大众开放。
工作原理

“互联网”和“万维网”这两个名词经常被混用。然而,这两个名词的意思并不相同。互联网是一个全球互相连接的电脑网络系统。相较之下,万维网是由超链接和统一资源标志符连接的文件和其他资源的全球集合。万维网资源通常使用HTTP或HTTPS访问,是互联网通信协议的其中之一[20]。
若要进入万维网上一个网页,或者其他网络资源的时候,通常需浏览器上键入你想访问网页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RL),或者通过超链接方式链接到那个网页或网络资源。这之后的工作首先是URL的服务器名部分,被名为域名系统的分布于全球的因特网数据库解析,并根据解析结果决定进入哪一个IP地址(IP Address)。
接下来的步骤是为所要访问的网页,向在那个IP地址工作的服务器发送一个HTTP请求。在通常情况下,HTML文本、图片和构成该网页的一切其他文件很快会被逐一请求并发送回用户。
网络浏览器接下来的工作是把HTML、CSS和其他接受到的文件所描述的内容,加上图像、链接和其他必须的资源,显示给用户。这些就构成了你所看到的“网页”。
大多数的网页自身包含有超链接指向其他相关网页,可能还有下载、源文献、定义和其他网络资源。像这样通过超链接,把有用的相关资源组织在一起的集合,就形成了一个所谓的信息的“网”。这个网在因特网上被方便使用,就构成了最早在1990年代初蒂姆·伯纳斯-李所说的万维网[21][22]。
万维网为占居主导地位的信息系统平台,也是数十亿人类在互联网上进行交互和浏览的主要工具[4][5][6]。网页文件的常见类型是文本文件格式化文本和超文本置标语言(HTML)。除了格式化文字之外,网页还可能包含图片、影片、声音和软件组件,这些组件会在用户的网页浏览器中呈现为多媒体内容的页面。
万维网并不等同于互联网,万维网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
发布网页
网络独立于大众媒体而被大家使用。如果你要发布一个网页,你不需要去拜访出版商或者任何其他传媒机构,而且你潜在的读者可能遍布于世界各地。
与传统书籍文献不同,超文本没有一个线性的顺序从头到尾。它不能分解成章,节,段等层次。
现在在万维网上可以寻找到不同种类的信息,你想了解其他的国家以及那里的风土人情变得十分容易。当你在外国或者一个偏僻的小镇旅游的时候,你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关于这个地方的信息,尤其是如果是在一个发达国家的话。当地的报纸,官方出版物和其他资料都可以非常容易找到,因此你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更多种类的相关资讯。
尽管有些站点有多种语言的版本,但是大部分站点只有当地语言版本。而且,不是所有的软件都能很好地支持所有的特殊字符和那些从右向左写的语言(如阿拉伯语或希伯来语)。这些因素使得关于万维网让地球融为地球村的观点受到挑战。
随着大量的免费网络主页服务器的出现,涌现出了无数的个人主页以及家庭主页,小商店的主页等等,在网络上发布资料显而易见地越来越容易。
网页的动态更新
JavaScript是一种处理网页的脚本语言。其标准版本是ECMAScript[23],由网景通讯公司提交给欧洲标准协会制订。尽管它的名字和Java类似,但是它是由网景公司开发的而不是由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开发的,除了两者的语法都是从C语言发展而来这一点外,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叫JavaScript,只是当时网景公司希望能借助Java的名气推广它。和Java一样,JavaScript类似C++是一种支持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语言,和C++相同的是它允许混合代码,即面向对象的和基于过程的代码可以同时存在。由于网页浏览器中,JavaScript与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紧密结合,能够很好地处理网页,使得它比它的作者原本预期的要有用得多。它的用途可以用术语DHTML(动态HTML)表达,以强调它和静态HTML网页的区别。
基本术语
尽管英文单字“worldwide”通常被写为一个词(没有空格或者连字符),全称“World Wide Web”和其简称“WWW”现在在一些正规的英文中也被广泛使用。最早的文献谈到万维网称其为“WorldWideWeb”(为一驼峰式大小写)或者“World-Wide Web”(加了连字符,这样这个版本的名字最接近正式的英语用法)。有趣的是,“WWW”成为了英文中少数的简称的音节比本来名字的音节更长的简称。在英语里,“World Wide Web”共三个音节,而单单一个W字母就有三个音节。
1994年6月,在北美留学的一名中国地理学家李小文(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中国新闻电脑网络(CND)的电子出版物《华夏文摘》上首次将“World Wide Web”称为“万维天罗地网”,简称“万维网”[24],这样其中文名称汉语拼音也是以WWW开始,自此“万维网”这一名称在中国开始被广泛采用。
万维网的核心部分是由三个标准构成的:
- 统一资源定位符(URL),这是一个统一的为资源定位的系统。
-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它负责规定客户端和服务器怎样互相交流。
-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作用是定义超文本文档的结构和格式。
蒂姆·伯纳斯-李现在是万维网联盟(W3C)的领导人,这个组织的作用是使计算机能够在万维网上不同形式的信息间更有效的储存和通信。
参考文献
-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b and the Internet?.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1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2).
- ^ McPherson, Stephanie Sammartino. Tim Berners-Lee: Inventor of the World Wide Web.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2009 [2017-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7).
- ^ Quittner, Joshua. Network Designer Tim Berners-Lee
. Time Magazine. 1999-03-29 [201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5).
He wove the World Wide Web and created a mass medium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World Wide Web is Berners-Lee’s alone. He designed it. He loosed it on the world. And he more than anyone else has fought to keep it open, nonproprietary and free.
- ^ World Wide Web Timeline. Pew Research Center. 2014-03-11 [2015-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9).
- ^ Dewey, Caitlin. 36 Ways the Web Has Changed Us.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03-12 [2015-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9).
- ^ Internet Live Stats. [2015-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2).
- ^ The original proposal of the WWW, HTMLized. w3.org. [2005-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1).
- ^ WorldWideWeb: Proposal for a HyperText Project. 1990-11-12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 ^ First Web pages. W3.org.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31).
- ^ Tim Berners-Lee: client. W3.org.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1).
- ^ Short summary of the World Wide Web project. Google. 1991-08-06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 ^ Inventor of the Week Archive: The World Wide Web.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School of Engineering. [200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8).
- ^ Ten Years Public Domain for the Original Web Software. Tenyears-www.web.cern.ch. 2003-04-30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3).
- ^ Mosaic Web Browser History – NCSA, Marc Andreessen, Eric Bina. Livinginternet.com.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8).
- ^ NCSA Mosaic – September 10, 1993 Demo. Totic.org.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3).
- ^ Vice President Al Gore’s ENIAC Anniversary Speech. Cs.washington.edu. 1996-02-14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0).
- ^ Internet legal definition of Internet. West’s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aw, edition 2. Free Online Law Dictionary. 2009-07-15 [200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8).
- ^ WWW (World Wide Web) Definition. TechTerms. [2010-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1).
- ^ Jacobs, Ian; Walsh, Norman.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 Wide Web, Volume One. Introduction: W3C. 2004-12-15 [2015-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7).
-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b and the Internet?.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1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2).
- ^ Multiple Choices.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16-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 ^ Multiple Choices.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16-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9).
- ^ Hamilton, Naomi. The A-Z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JavaScript. Computerworld. IDG. 2008-07-31 [2009-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4).
- ^ 陈昌春. “万维网”一词是李小文院士的首创与独家发明——大概率事件. 科学网.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3).
- ^ The ‘Deep’ Web: Surfacing Hidden Value. Brightplanet.com.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4).
- ^ Distribution of languages on the Internet. Netz-tipp.de.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3).
- ^ Alessio Signorini. The Indexable Web is More than 11.5 Billion Pages (PDF). citeseerx.ist.psu.edu. [2015-02-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2-04).
- ^ World Wide Wait. TechEncyclopedia. United Business Media. [2009-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0).
- ^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World Wide Web, [2019-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