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推背图第十六象: 己卯(离下坤上 明夷)宋太祖统一江山子孙却被其弟弟宋太宗追杀

推背图第十六象: 己卯(离下坤上 明夷)太祖初步统江山子孙被太宗追杀

推背图第十六象: 己卯(离下坤上 明夷)太祖初步统江山子孙被太宗追杀
推背图第十六象: 己卯(离下坤上 明夷)太祖初步统江山子孙被太宗追杀

谶曰

天一生水
姿禀圣武
顺天应人
无今无古

颂曰

纳土姓钱并姓李
其余相次朝天子
天将一统付真人
不杀人民更全嗣

金圣叹:“此象主宋太祖受禅汴都,天下大定,钱李二氏相率归化,此一治也。”

一、众解精华

1. 解谶

【天一生水】

※ 辨析:

现在都解为宋太祖是“水命”。咱不知道太祖的生辰八字,没法算。

文征试解:

易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本句应是歇后用法,隐喻“地六成之”,用其字面之意,指宋太祖统一了五国领土,加上太祖自己一国,是6国统一,是为“地六成之”。

※ 五代时,十国有4国亡于五代时,即赵匡胤建立北宋前。

前蜀:903年王建称帝,925年,王衍降于后唐,前蜀亡。

吴:902年杨行密受封吴王,937年吴王杨溥(音普)禅让,吴亡。

受禅者为徐知诰(音:告),徐后来恢复姓李,名李昪,建南唐。

闽:909年王审知受后梁朱温封为闽王,945年被南唐灭。

楚:907年马殷受后梁朱温封为楚王,951年被南唐所灭。

※ 赵匡胤登基后,960~976年在位期间,平定5国:

南平(荆南):924年高季兴受后梁朱温封为南平王,963年高继冲归顺,不久全族迁到东京(今河南开封)。

后蜀:934年孟知祥称帝,965年孟昶(音:厂)降宋,押赴东京。

南汉:911年刘岩即位,917年称帝,971年刘继兴败降,押东京。

南唐:937年徐知诰废吴帝自立,国号大齐,939年徐改名李昪(音变),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958年降于后周。974年,李煜败降,被押往东京。南唐亡。

吴越:907年钱镠受后梁朱温封为吴越王,一直臣服中原,960年向宋称臣。978年钱弘俶(音触)举家迁东京,吴越国消亡。

本句解释与图中示意的五国臣服是珠联璧合的,“天一生水”堪称绝妙之谜语!

【姿禀圣武】

宋太祖英武圣明,统一了分裂的国家。

【顺天应人 无今无古】

赵匡胤统一天下,上和天意,下顺民心,建国后怀柔治国,不杀功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 解颂

【纳土姓钱并姓李 其余相次朝天子】

“纳土”:接纳对方的国土。

“姓钱”:指吴越国钱弘俶主动臣服。

“姓李”:指南唐后主李煜975年兵败投降,被押往卞京。

【其余相次朝天子】:其他小国也相继归顺,被押、带往京城面君。

【天将一统付真人 不杀人民更全嗣】

“真人”:道家指得道的道人,这里指有修为的人。

指太祖是一位有修为的真人,统一天下后,仁爱治国,不滥杀伐。

赵960年陈桥兵变,得天下兵不血刃。而后不杀降王,不杀功臣,961年“杯酒释兵权”,消了藩镇势力;对百姓修养生息,天下安乐。

这个“真人”为保江山社稷,重文轻武,秘密立下了不杀大臣、不杀谏臣的规矩,使得宋朝文风鼎盛,文人辈出,而武力疲软,屡遭外侮。

二、陈曦解图

图中正座天子显然是赵匡胤,面南背北而坐。前面5人朝拜,分别代表吴越、南平(荆南)、后蜀、南汉、南唐五国之主。

虽然吴越是978年消失的(宋太祖死于976年),但是吴越国王钱弘俶却是在974年助宋灭南唐之后,即被赵匡胤诏到东京面君的。为此,吴越国上下惶恐,因为钱氏几代使国内安居乐业,百姓在西湖边建“保俶塔”,祈求保佑钱弘俶平安。不久钱弘俶返回吴越。978年,钱家被太宗迁往东京。

可见,图中的预示分毫不差,5主都是面向宋太祖臣服的。而且,图中预言“天将一统付真人”,但图中只画了5人,没有北汉。剩下的北汉是赵光义害兄夺位后,979年亲政平定的。

※ 本图提供了一个重要资讯:《推背图》的图是“上北下南”定位的

中国古代的地图,没有明确的方位规定,上南下北的居多,上北下南的为少,个别还有上东下西的。从本图君王面南背北之坐,可判定《推背图》全书图的方位──这很重要,因为有的图是有方位含义的。

三、文征解卦

卦为“明夷”,下为离,指火;上为坤,指地。

本卦为“凤凰垂翼之象”,与上一卦一样,也有“弃明投暗之意”,正合宋太祖扫平中原时,各国来投或投降之象。卦的大象为“太阳掩没在坤地之下,天下黑暗,而后见光明”,正合太祖统一天下前,依然是征战、战乱,英明未显之象。本卦运势为“百事阻滞,宜和解了事,愈争愈苦”,正合图中各国臣服之势。

由于宋太祖怀仁治国,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虽然国内没有了军阀征战,但是军力薄弱使宋朝屡遭外辱。第一次经受的侵略就是下一象的澶渊之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对《推背图》“颠倒本”、“伪本”、“金批本”的考证,见本书前言部分。

宋太宗篡位千古謎

推背图》已经预示了宋太祖被杀害,只是以前没人读懂。这也再次印证,《推背图》是真正的预言,而不是后人附会冒充的。因为如果是伪造的预言,造假者必定会留下解析来证明自己的预言正确。然而,这一隐藏的真机,直到今日才被发现。

大家看看《推背图》第十六象对北宋太祖开国的预言,诗中「不杀人民更全嗣」,其实蕴含着更深的含义。

推背图》第二十四象预言宋朝灭亡,「十一卜人小月」是正体的「赵」字,指赵宋王朝亡于崖山海战。1279年,在今广东江门的崖山,南宋最后的军队在海战中大败,陆秀夫怀疑无路突围,背负着八岁的末帝赵昺投海,十万军民蹈海殉国,无人投降。被俘的南宋丞相文天祥在元军战船上目睹了这一切,痛哭作诗……

「二九四八」喻宋朝分两期,北宋九帝,南宋九帝,四八三十二,两宋共320年国运,960~1279年,跨度320年。

既然预言宋朝的国运很长,18帝320年,为什么在第十六象,《推背图》以「不杀人民更全嗣」,预言宋朝开国皇帝保全自己的子嗣呢?一般短命王朝、亡国之君,才有保全自己子嗣的问题啊?

前面第十七章,我们简单讲过《推背图》第十六象,但没深入这一点。这象点出宋太祖「保全子嗣」的原因,也在暗示他的子嗣要被追杀。被谁追杀?如果是被外姓追杀,那就不再是赵宋王朝的江山了,只能是被他的至亲、能接替皇位、能继承赵宋王朝的人追杀!这个人只能是赵匡胤的弟弟。

这就和开国皇帝赵匡胤暴死,仅有的两个儿子先后死于非命(孙子保全了),他弟弟赵光义弑兄篡位、血洗手足的历史吻合了。

烛影斧声

赵匡胤“烛影斧声”之夜暴死的史料,对赵光义是否弑兄夺位,自古就分成两派,至今并无公认的定论,因为史料没有足够的证据推翻任何一派。然而,判断一桩历史悬案的方法并不止于史料考证,过于拘泥于传统史料,反而可能是最不合理的方式。

实际上,历史研究除了依赖直接史料,还可以结合逻辑推理、政治背景、权力斗争模式,以及类似案例进行综合分析。赵匡胤的死亡不仅影响了宋朝的皇位继承,也涉及赵宋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而《推背图》的相关预言,或许早已暗示其中的隐情。

如果破案时只看嫌疑人的自我表白,只听信其掩盖真相、篡改后的证词,而不去深究矛盾之处,那根本无法破案。然而,很多学者在评判“烛影斧声”这一千古疑案时,恰恰就是这么做的,导致疑案千年未解。

真正有价值的破案思路是什么?如果大家看过侦探片,回想一下就知道,最关键的线索往往是:

  • 嫌疑人极力掩盖的东西,往往就是真相。 而他极力表白的内容,反而是用来转移注意力的,没有实际价值。可惜的是,在“烛影斧声”的研究中,许多人被这种表白成功地误导了。
  • 嫌疑人自我表白中存在自相矛盾之处,那就是造假的关键点。 但有些学者却把这种矛盾,与其它难以取证的细节等同对待,结果反而模糊了判断。
  • 嫌疑人销毁证据、竭力辩护的行为和心态,本身就暴露了其罪行。 在犯罪心理学上,一个真正无辜的人不会刻意去做这些,只有罪犯才会如此掩盖真相。然而,这一点长期被史学界忽视。

如果从正确的思维角度出发,抓住关键点来分析,赵光义弑兄篡位的“谜案”,其实并不难破解。

历史上所有为宋太宗辩护,认为太宗不是弑兄篡位凶手的人,都是从太宗、真宗篡改的官方史料找根据的。以犯罪嫌疑人造过假的“证据”,来证明嫌疑人无罪?这样的洗脱、证明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一个公正的法庭,都不会被自相矛盾的谎言证据迷惑。

可能有人说,“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不是从正史来的,是比较可靠官员间的传说。”

确实是这样,但是文莹的《烛影斧声》,蔡惇的《夔州直笔》,也都是同样可靠的官员传说,而司马光恰恰把太宗和太祖喝酒这个最关键的在场证据删掉了,直接从太祖暴死写起,这个立场、用意太明显了——前一章我们展现过,司马光为了他的立场观念,可以巧妙地隐匿、歪曲、颠倒真相。

但是,就在司马光极力为太宗辩白的证词里,恰恰有太宗是凶手的证据!

太宗的第一反应,足具罪犯特征

人的言行举止都可以伪装,但是人的第一反应,是无法伪装的。近代的犯罪心理学,是古代学者所不懂的,宋朝御用文人一直没有在这上给太宗掩饰,所以,这里留下了赵光义犯罪的证据。破案应该从犯罪阵营没设防的地方入手,而不应该在他们重重设防、精心构筑的伪史表白中转悠。

我们看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写的太宗听到大太监王继恩告诉他太祖死讯的第一反应:“晋王大惊,犹豫不敢跟他进宫,说:‘我当和家人商议一下。’进到后宅老半天不出来。王继恩催促道:‘耽搁久了,皇位就被别人占去了。’”

大家看赵光义的反应正常么?太不正常了!正常人听到亲人去世,第一反应,应该是“一惊,而后立刻大哭”,感情更深的,会不顾一切地去奔丧。只有凶手的反应是害怕,因为做贼心虚。

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亲人感情淡漠,才不会哭,但是绝不会害怕。可是我们从正史、野史都能看到,宋太祖赵匡胤对弟弟赵光义、小弟赵廷美感情至深,没有任何猜忌。赵光义病了,太祖一早就去探望,亲自给弟弟拔火罐,弟弟觉得痛,太祖点燃艾灸在自己身上试,改进拔火罐的手法,再给弟弟施用。直到傍晚弟弟好转了才走。可见兄弟感情至深。正史也记载太宗在群臣面前,大哭太祖,悲痛欲绝——那是太宗故作姿态,给人看的,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悲伤,是害怕,那才是真的,真凶无法遮掩第一反应。

有经验的侦探、员警,就是从这些蛛丝马迹中侦破疑案,而如果用历史学的思路去考据,从嫌疑人天花乱坠的说词里去探讨多种可能性,什么案件都会变成千古疑案。

所以从犯罪心理学上,司马光为太宗表白而透露的这一点,就给太宗定性了。

最知道太祖传位真相的外部人

谁最知道太祖传位真相?对外人来说:大太监王继恩最知道。因为太祖知道自己寿命将尽,必然会立遗诏,笔墨伺候,一定通过太监,所以他一定会知道。但是《涑水记闻》写王继恩催说:“耽搁久了,皇位就被别人占去了。”

如果真有遗诏,谁先去奔丧也没用,因为要按遗诏立新君,王继恩这么说,表明没有即位遗诏,太宗的帝位是抢来的。

最知道太祖传位真相的内部人

内部最知道太祖传位真相只有两个人:皇后宋氏,抢位的宋太宗。太宗一生都在为即位的合法性编造谎言,大改史料,真编出来个即位遗诏,可惜太假,都没收录入《宋史·太祖纪》《宋史·太宗纪》这些重要篇章,只在《宋史·凶礼》中浮现了半篇而已。

宋皇后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女人,从她信任大太监王继恩,就可以看出她太单纯,没有手腕。这样的女人不会忤逆丈夫的心愿,从她叫人速传德芳进宫能看出,太祖是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她在努力实现丈夫的遗愿。

宋皇后的第一反应:惊呆、求活命,因为看到了凶手

《涑水记闻》记下来宋皇后听到晋王来了的第一反应。宋皇后本来是叫太祖的小儿子,18岁的赵德芳来即位的,可是派出去的心腹大太监,却把晋王赵光义叫来了。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马上问:“德芳来了么?”王继恩答道:“晋王至矣。”

晋王直接就后脚跟进来了,不招而自行进殿。宋皇后还没反过神来,见晋王赵光义的第一反应,《涑水记闻》说:“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宋朝宫廷,称皇帝为“官家”。)

这是正常的反应么?不是,极其不正常。正常的反应,见到亲人来吊唁来了,二人都哭;正常的反应,宋皇后绝不会害怕!就算是知道晋王抢位来了,晋王也是和平抢位啊,没带兵、没有凶相毕露,怕什么呢?现在皇帝归天,皇宫里、全天下,皇后最大,你抢位也得经过皇后允许啊,那皇后为什么怕呢?

看到凶手才会这么害怕!她惊呆了,简直害怕得语无伦次。宋皇后的话,意思是:我承认你是皇帝了,我们母子的性命就交给你了,放我们母子一条活路吧!

谁是凶手?为太宗极力表白的司马光,欲盖弥彰!

READ  暗暗阴霾 杀不用刀;万人不死 一人难逃; 《推背图》第46象
除教程外,本网站大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果有内容冒犯到你,请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Leave the field below empty!

Posted in 推背图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