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曰
惟日与月
下民之极
应运而兴
其色曰赤
颂曰
枝枝叶叶现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
江东岸上光明起
谈空说偈有真王

金圣叹:“此象主明太登极。太祖曾为皇觉寺僧,洪武一代海内熙洽,治臻大平。”
一、众解精华
【惟日与月】:明朝的“明”字,喻1368年,明朝登上了历史舞台。
【下民之极】: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贱,少年时要饭,被迫做了和尚。
【应运而兴 其色曰赤】:朱元璋应运而起,建立明朝。
“赤”:红色,喻“朱”,“朱”也是红色。
【枝枝叶叶现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喻明朝的“明”。
【江东岸上光明起】:朱元璋在江东的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明朝。
【谈空说偈有真王】:指佛门出了帝王。“偈”:音街,佛家的诗。
图中:
天上日、月,喻“明”字。树上挂曲尺,即“木、∟”,合为“朱”。
二、文征解卦
卦为“豫”,下为坤,指地;上为震,指雷。
本卦运势“如意安泰,可得长辈扶助”。朱元璋投军后,得到首领郭子兴的器重,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他。后来郭氏一家战死,朱成了首领。
“豫”卦大象:“雷出于地上,阳气奋发,万物欣欣向荣”。正合明朝驱逐了蒙元,救民于水火。虽然朱元璋大杀功臣,但他安养生息,重农桑、修水利、抑豪族,成功地恢复了生产,也算是为民造福之主。
朱元璋立国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原名朱重八,曾改名朱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人,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在位三十一年,年号“洪武”,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统称“太祖高皇帝”[1]。
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后因灾变,曾一度剃发出家,四处流浪,化缘为生。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政权,并受郭子兴取名元璋。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诸侯军阀,统一南方。后北伐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新的大一统皇朝政权,国号“大明”。
建国之后,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兴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赋税。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2]。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未经许可自由迁徙,并极为严厉地惩治官吏的贪污腐败。朱元璋还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整肃他认为威胁其朝廷之显贵势力[3],在胡、蓝等案中大杀开国功臣,并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各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朱元璋生活俭朴、工作勤奋,在今南京的皇宫内,没有设立“御花园”,只有“御菜园”,其中种满蔬菜,使得皇宫自给自足。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洪武元年令:“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覆,转达上司,旌表门闾。又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贞节牌坊),除免本家差役。”洪武二十六年令:“凡妇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许再嫁。如不遵守,将所授诰赦追夺,断罪离异。其有追夺为事官诰赦,具本奏缴内府,会同吏科给事中、中书舍人,于勘合低簿内,附写为事缘由,眼同烧毁。”使明朝妇女守寡盛行。此外,亦创立明朝入宫妇女的生殉制度。1398年,朱元璋驾崩于南京,后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即明惠帝。
生平
早年经历
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9日)未时,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寺村),排行第三。朱元璋先世家沛(今江苏沛县),后徙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达百年之久。祖辈生活在古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为泗州盱眙人、或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人。[4][5]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出生地之争由来已久,有明光说(也就是盱眙说、嘉山说)、凤阳说(也就是钟离说)、句容说、五河说、沛县说、宿州说等。后四说基本上没有证据支持,经不住推敲,明显不能成立。争议主要出现在明光和凤阳之间(均位于今安徽省东部)。[6]
朱元璋幼时甚贫困,并无法读书,曾为地主放牛。牧童伙伴多人都奉朱为领袖,且日后成朱起义将领多人,至正四年四月(1344年)淮北大旱,引发饥荒,初六朱元璋父亲去世,初九兄长去世,廿二日母亲去世,朱元璋与仲兄埋葬家人后于秋九月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五十日,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云游淮西颍州。[7][8]
起事讨元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游历淮西、汝颍、泗等州完毕,返回皇觉寺并逐渐读书识字。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辛丑,身在皇觉寺多年的朱元璋受好友汤和来信劝说,到濠州投靠郭子兴,参加红巾军。由于指挥有方,不久便成为郭子兴身旁一名亲兵并赐名元璋字国瑞[9],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即后来的孝慈高皇后马氏)。后来朱元璋见郭子兴与其他濠州红巾军领袖如孙德崖、赵均用不和,屡有冲突,朱元璋不愿涉及濠州内斗,故主动要求返家乡招募新兵,徐达、汤和等朱元璋儿时好友获准随行,不久朱元璋的部队已有结集了数千人。[10]次年,朱元璋部队攻下滁州,成为他首个据点,同时也在攻占滁州期间,李善长加入朱元璋部队,成为他一个重要幕僚。此时,濠州的郭子兴被孙德崖及赵均用迫走,前来滁州投靠朱元璋,由于朱元璋名义上仍是郭子兴部下,朱元璋乃将滁州兵权交予郭子兴[11]。
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十五年,元朝丞相脱脱率军进攻高邮,分兵攻六合,六合乃滁州屏障,故朱元璋领兵援六合,幸好脱脱被诬陷而被迫交出兵权,元军不战自溃,滁州也转危为安。朱元璋见滁州地小,建议进攻长江北岸的和州[12]。朱元璋攻下和州不久,郭子兴病故,郭子兴次子郭天叙被立为都元帅,朱元璋与郭子兴妻弟张天祐为副元帅,遥奉韩林儿的大宋龙凤政权。[13]同年夏,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归附朱元璋,使得其军着手渡江攻入采石、太平路,并计划攻取集庆路(今南京市)。此时,元军降将陈野先愿协助红巾军攻集庆,郭天叙与张天祐感军功不及朱元璋,故决定在陈野先引领下,亲自领军攻打集庆。结果红巾军攻集庆时陈野先叛变,郭、张二人被杀,陈野先也死于乱军中。郭天叙与张天祐死后,朱元璋成为都元帅,尽领郭子兴旧部。[14]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领军再攻集庆,一举攻陷,改名应天府,作为根据地[15]。至此,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中心,与元朝军队、张士诚、徐寿辉等部形成犬牙交错之势。
一统江南
朱元璋攻占应天后,开始攻占应天周边地区以巩固防务。至正十六年,遣徐达攻占镇江、邓愈克广德,次年,遣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16][17]。至正十八年,朱元璋亲取婺州[18]。明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19]。朱元璋攻下浙东后,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同时朱元璋也得浙东名士如朱升、刘基相助,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采取稳健的进攻措施;并且遵照刘基“先汉(陈友谅)后周(张士诚)”之策略,着手对江南各势力进行对抗。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攻陷太平路,随后弑主徐寿辉、称帝建国,国号汉,之后倾全军攻应天府。朱元璋与刘基设计,先命胡大海进攻信州,断陈友谅后援,再命部下康茂才诈降作陈友谅的内应,引汉军主力进入朱元璋在应天城外龙湾设下的埋伏中,结果汉军被朱元璋军队大败,随后朱元璋攻取太平、安庆、信州等地。[20]。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重新整理军制。北结察罕帖木儿、密通方国珍,而与正面的陈友谅部进行会战。同年攻克江州、南康、建昌、抚州等地。次年,占领龙兴,改洪都府(今江西南昌)[21]。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围攻退守安丰的小明王韩林儿及丞相刘福通,朱元璋不顾刘基反对,派军北上解安丰之围,结果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此后,韩林儿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仍然被奉为皇帝。陈友谅趁朱元璋主力军北上,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根据地,首先围攻洪都,但朱元璋侄朱文正坚守洪都两个多月,待朱元璋亲率二十万部队驰援,陈友谅大军改往鄱阳湖与朱元璋大军交战,史称“鄱阳湖之战”。陈友谅自恃巨舰出战,采用炮攻,朱元璋险些负伤被擒。随后,朱元璋利用东北风而改用火攻,致使陈友谅部大量受损。之后朱元璋利用鄱阳湖水位降低便于小舟活动,改为分兵水路围攻陈友谅。陈友谅中箭身亡,汉军溃败。随后朱元璋围攻武昌,并尽占湖北各地[22]。次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立子朱标为世子。次月再次亲征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举降。随后吴军相继攻克庐州、吉安、衡州[23]。至正二十五年,吴军继续攻占宝庆、赣州、浦城、襄阳,同年冬,下令讨张士诚[24]。次年,吴军再次攻破湖州、杭州[25]。再一年,徐达克平江,张士诚被俘,至此朱元璋一统江南[26]。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至应天府,途中在瓜步渡长江时,韩林儿所乘船只沉没,韩林儿遇难[27]。
南征北伐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28]。随后制定北伐战略:先攻取山东,其次进攻河南,再次攻占陕西潼关,最后再进军元大都[29]。随后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河进入,北取中原。并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徐达攻破山东济南,胡廷瑞下邵武,汤和、廖永忠由海道攻克福建福州[30]。北伐一直持续到洪武年间,徐达、常遇春随后攻占整个河南、山西,最终直取元大都(今北京)。
建立明朝
吴二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市)登基即位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明王朝宣告建立。同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市),元顺帝北遁,元朝覆亡,明朝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政权,朱元璋也随之成为全中国皇帝。由于幼年对于元末吏治痛苦记忆,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明太祖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平定天下后,朱元璋大封诸将为公侯,部分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次年,明太祖于鸡鸣山立功臣庙,六月初三日庙成[31],太祖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祯、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此位序屡经删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单位次。
随后,朱元璋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洪武三年(1370年),杀中书左丞杨宪。洪武四年七月十一(1371年8月21日),傅友德攻克成都,明朝平定四川。洪武五年四月二十三日(1372年5月26日),廖永忠率明军平定广西,洪武五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傅友德大败元军,明朝平定甘肃。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洪武八年(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洪武十二年(1379年),贬右丞相汪广洋于广南,旋赐死。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左丞相胡惟庸被诛,太祖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直接归皇帝掌管[32]。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加强明朝特务统治。1382年1月6日,明军在云南昆明附近大败元朝军队,元梁王自杀,1382年4月7日,蓝玉、沐英攻克大理,段氏投降,明朝平定云南。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发,由于涉案人员甚多,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亦不能免,并颁布《昭示奸党录》。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指挥蒋𤩽密告谋反,史称“蓝玉案”。此案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明朝建国功臣因此案几乎全亡。此时太祖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33]。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太祖杀江夏侯周德兴以及颖国公傅友德,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亦被赐死[34]。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冯胜被杀[35]。
在处理内政同时,太祖亦多次筹划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边塞的安宁,大胜。并曾成功在甘肃击败王保保(1372年)、在东北逼降纳哈出(1387年)、在蒙古高原大破元末主脱古思帖木儿致其被也速迭儿杀死[36](1388年),北元灭亡。同时太祖进军辽东,使朝鲜王朝等归顺[37](1388年)。
离世与纪念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崩于南京皇宫内,享寿七十岁,在位三十一年,与已故的元配妻子孝慈高皇后马氏一起长眠于南京紫金山明孝陵。《明朝小史·卷三》载,责殉诸妃,强迫伺寝宫人尽数殉葬[查无此文]。《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公布遗诏:
“ |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 ” |
——太祖遗诏[38] |
五月朱元璋病少间,已经召诸医官治疾无状者尽付狱。新任皇帝惠宗即遵照遗命尽杀戴思恭以外其他御医。[39]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40][41]。永乐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
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42]。
清康熙帝历次南巡必跪拜孝陵[43],曾立碑“治隆唐宋”赞誉其功。
中华民国建立初,孙文至孝陵祭告朱元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市、滁州市、武汉市皆存洪武路作为纪念。